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热闻】刘德华61岁越红,接班人难找
来源:云纳君     时间:2023-05-23 11:05:02

香港的最新顶流男团Mirror,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耳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业务能力不敢恭维,一个个都还挺油腻的。

但是,这是2010年以后,香港本土的第一个顶流。所以,你能看到整个港圈都在捧。

英皇老板杨受成亲自给几位年轻人站台,张家辉,古天乐,周润发都在给他们宣传。

为什么会这样?

真就是应了那一句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港圈的黄金年代真的过去了。

他们现在不自觉地在香港与大陆之间筑起了隔离墙,不愿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香港的娱乐文化已经过于落后了,在东亚早已进行了多年的偶像选秀节目,在香港竟成为了最时髦、最流行的事情。

今天的香港观众对Mirror的追捧,就跟2005年追的《超级女声》一样。只是,谁也没想到,这股18年前的大陆风潮,居然会出现在2023年的香港。

就连刘德华,就稍微捧了Mirror几句,也被极端粉丝骂成是故意借Mirror的知名度。

当然,这只是极端粉丝的话。

在整个华语圈里,

刘德华依旧是香港男演员第一人。

刘德华,红透了整整三十年

他的地位,是那些年轻的顶流无可撼动的。

华仔红了这么多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但也是它的悲剧。香港电影的衰败如影随形,

刘德华越红,

越是暴露香港娱乐圈很多问题。

我这里不是说华仔做错了什么,事实上,华仔与香港电影命运的对立,是港圈的缩影

——香港电影后继无人了,天王巨星断层了。

61岁的华仔越是红,越被人怀念,

越是说明港圈的问题很大。

现在连个接班人都找不到。

2002年,刘伟强的《无间道》宛如香港电影的哀鸣,像是一场梦与回光返照。

90年代的港片,尽管也有烂片层出不穷,但之所以熠熠生辉,是因为香港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

吴宇森的电影,你绝对看不出是杜琪峰拍的;徐克的电影,你绝对看不出是张彻拍的;

王晶电影,绝对看不出是周星驰拍的;王家卫的电影,你绝对看不出是许鞍华拍的……

而在2002年的《无间道》之后,

香港电影的本质已经蜕变。

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

却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像王晶,2002年之后,王晶变了,他失去了新意,电影变成了对自己过去作品的炒冷饭,剧本连个新的外壳都没有,只是换了演员就拍了...

现在的港片——

一个味道,一个色调,一个内核,一个剪辑,一个设计……能够辨认的,只有刘德华、刘青云、古天乐他们,那些老面孔们。

王晶说得没错,

港片在2002年前就已经死了。

那是黄金时代,赚钱似乎如探囊取物。

随便叫上周星驰,刘德华,周润发,成龙在内的明星,就能骗得台商数千万的投资。

来的钱太快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出品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看,投资人亏的裤衩都没了。

最后在1993年,台湾八大片商对香港电影实施了制裁,1994年,台湾的片商一撤资。

香港电影就崩盘了。

为什么台商一撤资,香港电影就崩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香港本土市场太小了。

电影不是金融,电影票房是靠人次撑起来的。

看的人越多,票房才会越高。而,香港地方就那么大,看电影的人也就那么多。

它只有依靠着东南亚市场和东亚市场,港片才能够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

可就在90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和泰国经历了货币风潮,90年代末又碰上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和东亚市场不再买账,不再对“港片”感兴趣。

等到那些风潮和危机过去,

我们都已经进入千禧年了。

千禧年,印度电影开始红火,泰国电影崛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内地电影也在那时崭露头角,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这些大导演。

以前它的生存空间,都被崛起的内地、印度、泰国、韩国霸占了。虽然日本当时稍微式微了一些,但北野武还在,外面的电影也别想进去。

香港电影几乎失去了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市场,

更要命的是-

它的本土市场也丢了。

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掀起票房风暴,

创下六千万的惊人成绩,

打破了几十年来香港电影票房的传奇。

而2002年,那部非常著名的《无间道》香港本土票房仅为五千五百万。

港片市场,年复一年地遭受好莱坞的蹂躏,港片节节败退,

至今,本土依旧被好莱坞电影所统治。

资本无国界,香港电影市场的衰颓,引发了院线和投资商的悲观,他们迅速调转船头。

缩减对香港本土电影的资金支持,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黄百鸣创办的东方院线被迫停业,

陈荣美的\"双线联映\"影院改装成商场…

霸主嘉禾的邹文怀,也放弃了院线经营。

如今——

永盛电影的向华强和向太,也开始直播带货了。

这一切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度已然崩溃,彻底土崩瓦解。

这一口气,直到今天也没有晃过来。

当年的港片其实是有机会重振辉煌的。

97回归其实就是一个机会。

但是很多人对香港未来的不确定性,纷纷选择了出走,北上内地或西去好莱坞拍电影。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97回归对香港究竟有没有影响呢?

答案是肯定有影响的。

尽管香港主流话语权不承认这一点,但实际上,97回归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必须指出的是:

97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并没有真正破坏香港电影的基础。

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面对反思和进步的紧迫性它给予了香港电影足够长的时间来进行改变和自我反省,只是彼时的港片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一点。

香港电影界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迎合”内地观众口味和内地电影审查态度,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香港电影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显露出来。

当时,烂片泛滥,盗版光碟横行,电影制作敷衍了事,迷失了初衷。

在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末期,主导的已不再是杜琪峰的“枪战片”,而是以何蕃、王晶为代表的香港“风月电影”,通过“欲望和大尺度”来吸引观众,以小成本获取高票房。

这就如同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最后疯狂挣钱。

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并非毫无缺陷。香港电影的主题单一,完全被武侠片和枪战片所统治,然而其精神格局和意识形态仍停留在“小马哥”的层面。

现在的港片仍然是充斥着兄弟义气和江湖道义的香港电影,是农商时代封建和落后文化的产物,它与法制时代的社会格局脱节,这已是注定的事实。

香港电影亟需摆脱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束缚,寻找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表达方式。

自2002年《无间道》之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即使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的好莱坞也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将目光投向全球电影市场,技术水平也与所谓的欧洲\"精神电影\"不相上下。然而,香港电影却停滞不前,留在了原地。

香港电影已经错过了许多机遇,错失了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步伐。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相比,它的发展进程显得滞后,无法适应全球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

现在人们之所以仍然时不时提起“港片”,

真的得感谢后黄金时期的几个人——

曾志伟,陈可辛的“UFO”

王家卫,刘镇伟的“泽东”

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

刘伟强的“最佳拍档”...

还有留在香港的巨星,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梁家辉,刘青云,成立,古天乐...

是他们把香港电影插上“呼吸机”留住一口气,他们这些留下的这些人,他尽全力维护着港片的水准,将港片品位传承到了1997年回归前。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为香港电影注入了一丝生机。

香港电影人以其创造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和难以忘怀的情节。

他们勇于探索各种主题和表达方式,勇敢地挑战传统观念和创作边界,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电影佳作。港片不仅是一种电影形式,更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香港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风云变幻,展现了香港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港片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唤起我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让我们感受到电影艺术的力量和魔力。

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不让香港电影的火光完全熄灭。他们是香港电影的守护者,他们让我们记住了香港电影的辉煌岁月。

香港电影人一直以来都具备着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题材、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力求给观众带来新鲜、有价值的电影体验。虽然面临挑战,但港片依然有着自己的魅力和特色,能够传递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我不想说港片已死,我认为港片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变革。其实我们还是能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港片作品,仍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但是,这批人给港片吊这一口气人,

能看到港片的成功转型吗?

我不知道。

如果复兴是像那个男团Mirro,

我觉得港片的复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